「活化強積金」議案

(2022年6月15日)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實施以來,就經已爭議不絕,時至今日仍然好多市民都對強積金抱有「敵視」態度,我大致歸納出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強積金用途受限;第二,管理費高;第三,回報收益低。

針對強積金用途,社會曾作出過不少討論,例如原議案提出的購買醫保及民建聯提出用於首次置業用途。討論前,我們要了解強積金的原意。強積金的設立是作為市民的基本退休保障,令市民能夠應付退休的日常開支。

首先,醫保並沒有投資保值作用,只屬單純開支,不能夠為市民帶來資產增值,有違退休保障原意。其次,醫療保險係單純商業行為,市民一旦入院做手術,第二年保費就必然大增,同時醫保有大量條款,你投保前曾患過某類疾病,保險公司就會撇除在保險範圍外,實質作用大減。另外,政府為全港市民提供基本醫療,95%市民都使用公營醫療。當公營醫療出現問題,應該著手改善公營醫療,而不是改變強積金用途購買醫保解決。因此,民建聯認為用強積金購買醫保並不可取。

但強積金用於首次置業則不一樣。置業其實是購買基金以外的另類投資方式,屬於長遠投資,與退休保障並無衝突。退休後便能夠利用「逆按揭」獲得穩定的收入,同時減少市民上車買樓的負擔,真正做到一石二鳥。只要將強積金使用限制在首次置業上,相信能防止出現拿取強積金炒樓的情況。

至於另一個問題,強積金管理費高。基金公司不論賺蝕均會收取費用,即係只會出現兩個情況,「一係賺少左,一係蝕凸左」,作為一個法定強制供款制度而言,好自然市民一定會感到不公平。現時,強積金平均基金開支比率為1.39%,對比全球其他發達經濟體而言係相當高。參考經合組織2020的數據,澳洲就將基金開支比上限設置在0.4%、南韓訂在0.5%,甚至特區政府17年推行的強積金「預設投資策略」也設置了0.95%上限,可見強積金管理費存在大幅下調空間。

第三,也是強積金制度的成敗關鍵,投資回報低問題。由生效起至今年3月,積金局年率化淨內部回報率為3.6%,但仍未扣除1.8%的消費物價指數變動,近日更有傳媒報道指有4份1的基金回報率低於1.8%通脹,可見實際回報相當低。因此,我認為今次係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讓特區政府全面檢討強積金的投資組合。特別係能不能學習新加坡政府成立投資公司推出投資產品,以及學習海外私募基金投資方式,投資初創企業提升回報率呢?我相信上述方向都係值得特區政府去研究去發掘去探索。

最後,強積金制度係香港最重要的退休保障支柱,我期望藉著今次動議,能夠讓政府正視強積金制度的問題,落實各項改善措施,讓廣大市民都可以有能力安享晚年。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