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深圳,规划共建深港口岸经济带」议案辩论

 In 政策建言, 经贸研讨, 议员专栏

(2022年7月6日)2021年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首段内容便提出,北部都会区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以创科产业为经济引擎的都会区,并可借着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加强香港与深圳合作,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中提倡「双城三圈」的格局,被视为港深接壤地带策略性的空间结构,完整覆盖了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和深港口岸经济带,以及香港境内拥有庞大发展潜力北部都会区。

上一届特区政府交由今届政府考虑设置一个能够统领各个相关局和署的高层次政府专责机构,制订及落实建设北部都会区所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及资源配置,并同时推动更紧密、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港深合作。现时港深两地并没有「高层级专责小组」的做法,同时粤、港、澳平台的合作机制各有不同。相比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是「双城」,珠海和澳门的合作则是「连城」,但仍可参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构建的「粤澳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合作模式,考虑设立有港深人员一起作高层次统筹和决策机制的实体机构,牵头各局和署与深圳市相关单位进行洽商及合作,协调相关项目的规划及实施,跟进进度,促港深更紧密和深层全面的融合发展。

加快完善两地交通网络和口岸建设非常重要。除增加「一地两检」、24小时通关安排、采用人面识别系统,加快智能口岸建设等之外,亦应研究有助便捷通关的新模式,包括探究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跨境专用口岸,以缔造无缝、便捷和多元的跨境交通网络,从而便利人、财、物、技术和资讯等在两地之间流动。

藉信息流能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当中有助支撑数字经济运转,但粤港澳大湾区内有不同的社会状况、政策措施、网络习惯、市民偏好等,其社会环境组织复杂,要解决彼此「边界屏障」下的「资料鸿沟」问题并不容易;针对港深的信息流,为未来应该要统筹两地层面相对统一的协调机制,消除融合壁垒;进一步加强市场的自由流通与开放、现代基础设施的同建共用,积极对外联系。

企业发展对资金能否双向跨境流动十分关键,尤其对初创企业而言,目前港元和人民币的跨境支付仍有不少掣肘,以科研经费为例,虽然现时内地的科研经费能过河到香港,但有创科企业的资金却不允许过境到内地。根据国家外汇管制政策要求,外资公司资金往来须严格按照国家外汇管制的要求申报审批时间长。应以深圳为试点,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统,通过网上或手机银行,输入收款方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即可向内地进行跨境、跨银行的实时免费转账汇款;并透过系统执行香港居民每日汇款上限8万元到内地的金额上限,同时取消只能汇款到本人同名个人户口的限制。未来再逐步建立可同时支援人民币与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快速支付系统。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